管理與技術缺陷:
1、缺乏對技術檔案的嚴格管理。許多地方公路部門以前沒有建立橋梁技術檔案的要求,往往一旦新橋修好,設計文件就隨便放在一邊,時間一長,幾經周折并無從查找。有的地方修建橋梁時只有一張草圖,邊建邊劃,建完即棄。因此在許多地方道路上進行橋梁加固改造時,根本就找不到原始設計資料,也沒有養護維修檔案;即使有也只有近期的,從而給橋梁的加固改造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影響到對病害產生原因的準確分析和判斷。
2、缺少專門技術人才。由于認識上的原因,家少教育體制的缺陷,不少學校開設的橋梁工程課程只側重于橋梁設計內容的教學,基本上沒有或完全沒有開設橋梁加固改造方面的課程。由于專業知識的缺陷,不少工程技術人員在進行橋梁加固工作時只能依靠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加上查詢資料所了解的橋梁加固改造方法去參照設計,造成方案比選范圍窄,適用性差,加上心中無數,盲目增大保險系數,加大材料用量和投資,影響了橋梁加固改造的技術經濟效益。
3、缺少高素質的專家評審隊伍。由于橋梁加固改造起步時間較短,重視程度不如新建橋梁,缺乏橋梁加固改造方面的高級專業人才,因此造成前面所述的專家評審情況。盡管有的地方、有些時候,也能解決問題,但更多的時候較難達到方案的合理選擇及優化的目的。如各地能在今后橋梁加固改造領域像發達國家一樣涌現一批教授、專家和技術人才,無疑會對未來我國橋梁加固改造技術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4、方案評審缺乏明確而全面的技術經濟目標,或目標單一。據調查,各地在進行橋梁加固改造方案評審時,不要求或較少要求提供多個方案進行比較,經常是對設計單位拿出的單一方案進行評審,而關注的重點往往只限于性能是否滿足使用要求這一技術指標上,較少關心方案在技術上是否是最優的,經濟指標合理與否。往往最傳統,最保守的方案最容易通過,理由是"安全",新技術,新成果則常常受到非難,理由是"風險大"。在這種評審思想的指導下,技術經濟指標、方案優化等重要因素被忽視也就順理成章了。
5、新成果、新技術研究開發較少,加固技術發展較慢。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橋梁加固改造高潮以后,新技術的開發和突破相對較少,基本上可以說是在傳統基礎上的沿用和繼續。只有碳纖維布等新材料的應用給加固改造領域帶來了一些新意。而碳纖維布在橋梁加固補強領域的應用也只能說是在以往粘貼鋼筋、鋼板、玻璃鋼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的材料更新,性能比以前的粘貼加固補強更好,而技術原理是一致的。其他應用較多的則是80年代開創的增大截面法-噴射混凝土、現澆混凝土增大拱圈或梁截面技術的繼續和應用。橋梁加固改造技術的發展需要更多科技成果的注入,不僅僅只局限于新材料的應用還需要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新技術和新工藝來推動。